Skip to content

最新健康資訊

關節退化預防與治理

不少50歲以上的香港人面對關節退化的問題。關節退化的主要成因是軟骨在骨骼間的磨損。當軟骨受損後,會自我修復並可能增生小骨,即所謂的骨刺。這些骨刺會在關節間形成,並引發慢性骨關節炎。

關節退化初期通常無明顯病徵,但隨著病情發展,關節可能會出現腫脹僵硬和疼痛,並因此影響日常生活的能力。膝關節是最常受影響的部位,有些重複性的動作會加速關節退化,如經常搬重物、上下樓梯等。其他風險因素包括過重或肥胖、以及過往的關節受傷。

在藥物治療方面,通常有口服和外用止痛藥。口服止痛藥如撲熱適痛(Paracetamol),藥效較為溫和,但成人每日劑量不應超過4克。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如布洛芬 Ibuprofen)有助減輕疼痛及炎症,但可能引發胃痛、胃出血及腹瀉等副作用。服用布洛芬時應與食物一起服用,並注意如出現黑色大便等出血症狀,應立即就醫。

外用藥物如雙氯芬酸(Diclofenac)則是常見的消炎止痛藥膏,相較於口服藥物,外用藥物的副作用較少。

在某些情況下,醫生可能會建議在關節內注射透明質酸,以短期緩解症狀。若病情嚴重,可能需要考慮手術治療。

市場上亦有一些含有葡萄糖胺和膠原蛋白的保健品,這些產品或有助減輕關節炎引起的疼痛,但效果因人而異,且有些正在服用抗凝血藥物的患者應避免使用葡萄糖胺。

雖然關節退化無法完全治癒,但透過改變日常生活習慣,有助減少對關節的負擔,例如:

遠距離行程中,定期休息,約每20至30分鐘休息一次
減少上下樓梯的頻率
選擇低衝擊的運動,如單車、游泳或太極
維持健康體重,減少關節負擔

不同的藥物有不同的注意事項,建議向社區藥劑師詢問,了解最適合自己的藥物和生活建議。

(以上内容由合作夥伴藥健同心聖雅各福群會社區藥房提供)

東區居民如想約見鄰近社區藥劑師,可以到訪以下社區藥房:

藥健同心聖雅各福群會社區藥房

地點︰北角英皇道383號9樓 (北角港鐵站B1出口)

查詢︰21168836

WhatsApp:59816947

https://wa.me/85259816947

 

參考資料:

Arthritis Foundation. https://www.arthritis.org/diseases/osteoarthritis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Osteoarthritis.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osteoarthritis/

 

 

Read More »

失眠與你

充足的睡眠好重要,會幫助我們恢復體力及思考力。睡眠可增進細胞的修復,並讓身體得到適度的休息,以消除一天下來的疲勞感。另外,睡眠更可以幫助個人整合白天所吸收的資訊,強化記憶功能,並協調學習的能力。因此擁有良好的睡眠,才能擁有健康的身心,並使工作能力保持在最佳狀態。

許多人在睡得差、不夠睡的日子,都會用「失眠」形容自己。但到底何謂失眠?要去到程度才算「有問題」或需要介入或尋求協助?

 

根據「精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的定義,失眠的徵狀包括難以入睡、難以維持睡眠、及早醒而不能再次入睡。若上述任何徵狀於一星期內出現三次或以上,並維持三個月或以上,及患者因這些睡眠問題感覺困擾及影響生活、工作、社交等,即為之有「失眠症(Insomnia Disorder)」。 另外,世界衛生組織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ICD-10) 對失眠有以下的定義:

難以入睡/維持睡眠狀態,睡眠質素差
睡眠問題每星期至少三次,至少持續一個月
經常想着睡眠問題所帶來的影響
患者有明顯睡眠問題困擾及影響其日常生活

不同的學者及文獻對失眠有不同界定。失眠可大致上分為難以入睡型、不能持續沉睡型、睡醒後自覺不能恢復疲勞型、及早醒型四種。

 

養成睡眠的衛生可助對抗失眠,以下便是睡眠衛生的重點:

養成有規律的睡眠習慣,定時上床、起床和不可賴床
減少白天睡覺
每天在日間作適量運動,但避免臨睡前進行劇烈運動
營造一個舒適的睡眠環境,例如選用合適的寢具、保持睡房內光線暗淡、寧靜和溫度適中
臨睡前不可過餓或過飽
睡前應避免喝太多水
熱奶類可幫助睡眠,但喝咖啡、茶或含酒精的飲品則有助提神
睡前可做些放鬆精神的活動,如閱讀、聽音樂、做鬆弛練習
如遇到未能解决的難題、試把它們寫在紙上、告訴自己明天再去處理、然後上床睡覺
盡量不要在床上看書、閱報、看電視或聽收音機和音樂
躺在床上二十分鐘仍未能入睡,就必須起床,並離開睡房,待真正有睡意時才再入睡房上床睡覺,期間可做些放鬆精神的活動
無論當晚的睡眠質量如何,每天都要定時起床

如以上方法都不能令你安睡,應及早看醫生,接受合適的幫助及治療。

 

參加資料:

賽馬會樂眠無憂計劃. https://jcsleepwell.cuhk.edu.hk/sleep/disorders
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 https://www3.ha.org.hk/cph/imh/tc/mental-health-info/1/1/5/insomnia

Read More »

禍從口入- 幽門螺旋菌

幽門螺旋菌(Helicobacter pylori)是一種在全球範圍內廣泛存在的病原體,特別是在亞洲地區,其感染率較高。這種細菌主要寄生於胃壁的黏膜層,並能夠在酸性環境中生存。幽門螺旋菌的感染往往無明顯症狀,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引發一系列胃部疾病,包括胃炎、胃潰瘍,甚至與某些類型的胃癌有關聯。在香港,約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曾受到幽門螺旋菌的影響。

幽門螺旋菌的傳播途徑主要包括受污染的水源、唾液及未熟的食物。在亞洲,由於家庭和朋友之間共餐的習慣,這種感染的風險進一步增加。

預防幽門螺旋菌感染:

注意飲食衛生:

   – 確保飲用水的安全,避免飲用未經處理的水源。

   – 食用徹底煮熟的食物,特別是肉類和海鮮。

   – 避免生食或未經消毒的食物,特別是在不衛生的環境中。

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 勤洗手,尤其是在用餐前和使用衛生間後。

   – 避免與他人共用餐具、杯子和食物,特別是在家庭成員中有幽門螺旋菌感染的情況下。

保持環境衛生:

   – 確保廚房和餐具的清潔,定期消毒廚具。

   – 保持居住環境的清潔,避免蟲害和其他污染源。

定期健康檢查:

   – 對有消化不良、胃痛或胃潰瘍病史的人,定期進行幽門螺旋菌檢測。

   – 及早發現感染並進行治療,能有效減少傳播風險。

良好的衛生習慣,是重要的預防措施。

 

 

Reference:

helicobacter-pylori-mandarin-2021.pdf
中大公布全球首個幽門螺旋菌流行病學大型分析 揭全球44億人感染 亞洲包括香港逾半人口為帶菌者 – Press Releases – News –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Read More »

鼻敏感控制有法

很多人一到轉季,或者在空氣污染嚴重的時候,就會受到鼻敏感症狀的困擾,例如打噴嚏、流鼻水、鼻塞,還有鼻和眼睛痕癢等。這些症狀除了影響到日常生活之外,更有機會影響到睡眠質素。

鼻敏感又稱為過敏性鼻炎,是由於免疫系統對空氣中平常無害的致敏原,產生過度的反應所導致。常見致敏原包括花粉、動物毛髮及塵埃等。而適當使用一些藥物可以有效緩解鼻敏感的症狀,改善生活質素。

藥物舒緩徵狀

當中大家較常接觸到的例子包括口服抗組織胺,這類抗敏藥能有效減少流鼻水、鼻癢和打噴嚏等症狀。相比傳統的抗組織胺藥,較新型的抗組織胺一般較少或不會引起睡意,而且每天的用藥次數也較少,因此建議優先選用。除了口服藥物外,抗組織胺亦有噴鼻式藥物選擇。

至於通鼻塞藥,它能收縮鼻黏膜的血管,迅速緩解鼻塞。但要注意,長期使用滴鼻或噴鼻式的通鼻塞藥,可引起鼻塞症狀反彈,所以不建議連續使用超過五至七天。而口服藥物有機會導致血壓上升和心悸,患高血壓或青光眼病人應慎用。

對於較嚴重或症狀頻繁的患者,噴鼻式類固醇可以有效消炎和控制過敏反應,但一般需要連續使用兩星期才能發揮最佳效果。

預防接觸致敏原

預防鼻敏感的關鍵是避免接觸致敏原。保持家居清潔和乾爽以減少塵蟎滋生,同時避免吸入二手煙和其他刺激物。此外,使用生理鹽水沖洗鼻腔,可以清除鼻腔裡的致敏原,並且保持濕潤,從而改善鼻敏感的症狀。

各種藥物都有不同的注意事項,可先到社區藥房問問藥劑師,了解適合自己的藥物和相關的生活建議。

(以上内容由合作夥伴藥健同心聖雅各福群會社區藥房提供)

東區居民如想約見鄰近社區藥劑師,可以到訪以下社區藥房:

藥健同心聖雅各福群會社區藥房

地點︰北角英皇道383號9樓 (北角港鐵站B1出口)

服務時間:星期一至六 10:00 – 18:00 (星期六午膳時間:13:00–14:00)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休息

查詢︰21168836

WhatsApp:59816947 |   https://wa.me/85259816947

 

參考資料:

Hong Kong Allergy Association.   http://www.allergyhk.org/

Australasian Society of Clinical Immunology and Allergy.   https://www.allergy.org.au/hp/papers/allergic-rhinitis-clinical-update

 

Read More »

護不傷肝,活得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每年的7月28日訂為【世界肝炎日】。

肝炎即肝臟發炎,是由肝炎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肝臟疾病,部份患者未能消除病毒而發展為慢性肝炎。其中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可持續一段長時間而沒有病徵,直到肝臟受嚴重損害後才出現徵狀。部份感染患者會因未有及時尋求適切的護理和治療,病情可會發展成肝病三個階段: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

香港的肝癌病人中,約八成是乙型肝炎患者。找出隱性乙型肝炎帶菌者,建議早篩查,早發現及早醫治。慢性乙肝患者應定期進行檢查,接受治療及跟進。乙型肝炎病毒不會經母乳餵哺或一般社交接觸而傳播的。保持健康飲食和生活習慣,避免飲酒,安全性行為及採取預防病毒傳染的措施以減低其感染。

【預防肝炎,照顧你肝】

 

References:

WHO World Hepatitis Day 2024. https://www.who.int/campaigns/world-hepatitis-day/2024
Healthy Living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March 2023. Viral Hepatitis Control Office, Centre for Heath Protection and Department of Health.
What you need to know about hepatitis B. March 2023. Viral Hepatitis Control Office, Centre for Heath Protection and Department of Health

Read More »

認識肌少症

肌少症常見於55歲或以上成年人,55歲以上人口約10-40%患有肌少症

肌肉由0到40歲增加,並在約40歲達頂峰,40歲後逐漸流失, 速度由每十年體內肌肉減少速度為40歲開始,減少約8%, 從70歲開始,減少更達15%

肌肉量由18歲時佔整體體重50%下降至74歲時肌肉量至只佔整體體重25%

 

肌少症患者會感到肌力下降,肌肉量變少,提起重物的能力比以前減弱, 步行速度減慢,走樓梯比以前吃力,平衡變差和變得容易跌倒

 

肌少症有多個成因

生長荷爾蒙減少

肌肉細胞變小,肌肉神經線和供血微絲血管萎縮, 導致肌肉量和質素變差

體內負責肌肉速度和反應的第二型肌肉被第一型肌肉取代,導致肌肉速度減慢

 

蛋白質代謝改變

體內吸收的蛋白質不能轉化為肌肉 , 導致肌肉生長減少

 

體內慢性發炎增加,

隨著年紀增長, 身體較容易患上慢性發炎疾病如關節退化,血管發炎 等, 過多發炎化學物囤積在體能會增加肌肉代謝,導致肌肉流失

 

患上肌少症的高危一族:

年紀增長

缺少運動

體型瘦小

手握力較弱

 

如何減低患上肌少症風險

肌力運動

研究顯示肌力運動可以改善肌肉力量和質量, 減少慢肌肉留失, 減低患上心血管病, 癌症, 糖尿病和未來死亡率達10-17%

患有膝關節退化人士鍛鍊肌力能減少痛症,提升步行距離

運動可以提升生活質素,改善功能

如圖所見,運動習慣和肌力鍛鍊能推遲體能下降的年齡,讓人能繼續有足夠的體能應付玩樂活動和日常生活

 

運動

進行一星期做30-60分鐘,維持12個星期或以上能提升肌肉質素和減低患上肌少症風險

肌力運動:

鍛鍊8-10組肌肉

每個動作10-12下一組,2-3組,

重複8-12個星期, 重量: 12RM

 

上肢運動示範

 

向前推手

鍛鍊背肌和肩膊旋轉肌

先向外拉,再往上舉手

W運動

鍛鍊背肌肉

向上拉橡根

 
 

 

下肢運動示範

向上蹬腳跟

單腳蹬腳尖

單腳/前後腳坐企

**保持膝蓋和第二第三腳趾成一直線

螃蟹步行

1.      橡根綁在雙膝外,雙腳打開

2.      半蹲,保持橡根拉力

3.      打橫行走

*注意步行時腰部不應該搖擺

每次10下一組,3組

*可以慢慢增加運動強度

單腳靠牆站

 

靠牆的腳屈曲向牆的方向壓

另一腳伸直膝蓋

注意盆骨應保持直線

向牆的方向壓10秒,10下一組,重複3組

 

 

 

 

 

 

 

 

 

Read More »

社區藥劑師,與你一起對應濕疹的身心挑戰

濕疹問題在香港十分常見,每五個人便有一個人在不同時期患有濕疹。濕疹是一種慢性、反覆發作的皮膚炎。患者會有皮膚乾燥、痕癢、紅腫,皮膚甚至有機會出現滲液,而反覆發炎可導致皮膚增厚或苔癬化。

除了帶來身體上的不適,濕疹還可能對情緒和心理健康產生負面的影響。濕疹的癢感和疼痛常常使患者感到焦慮和煩躁。持續的皮膚不適會導致睡眠質量下降,影響精神狀態,進而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表現。更有調查指,超過三成的患者有焦慮或抑鬱情況。而壓力及焦慮又可能會令濕疹惡化,形成惡性循環。積極接受濕疹治療可改善患者生活質素,盡快令患者過正常的生活。

濕疹治療一般可分為局部及全身性。局部治療方面,保濕是最重要的治療方式,可以改善乾燥或痕癢等症狀,並增強皮膚屏障。每日至少兩次塗抹溫和的保濕劑,而洗澡後塗抹的保濕功效更為顯著。

適當使用外用類固醇能有效控制皮膚發炎,舒緩濕疹症狀。類固醇藥膏的藥效分為不同強度,醫生和藥劑師會根據病人的年紀、濕疹的嚴重程度和患處部位建議合適的藥物和劑量。如果不正確使用,可能會導致皮膚變薄、出現皮膚擴張紋等副作用。類固醇藥膏應在沒有傷口的患處薄薄地塗上,並依照醫生或藥劑師指示使用,定時應監測皮膚狀況。

對於中度至嚴重程度的患者,如果外用的藥物未能有效控制症狀,醫生或會配合光照療法或短暫的口服免疫抑制劑,但必須由醫生指導和監察副作用的情況。而生物製劑和標靶藥物是近年新型的治療方案,為患者帶來更多的選擇。

除了藥物治療外,從日常生活入手也是非常重要,參考以下幾點,與皮膚做好朋友,減少及預防濕疹的影響:

避免接觸過敏原,保持環境清潔
不要用太熱的水洗澡,使用較溫和的清潔劑
選用不含刺激性成分,如色素、香料、酒精等的保濕產品
避免抓癢,抓癢造成的皮膚傷害會讓皮膚惡化發炎情況,造成惡性循環
維持健康生活方式,均衡飲食、充足睡眠和適量運動
適當地舒緩壓力及處理情緒

濕疹不僅影響外觀,更會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質。社區藥劑師可從生活習慣和皮膚護理上給予個人化意見,就著不同的皮膚產品和藥物提供建議,幫助患者更好地應對疾病。如對皮膚狀況有疑問,應向藥劑師及醫護人員查詢。

(以上内容由合作夥伴藥健同心聖雅各福群會社區藥房提供)

東區居民如想約見鄰近社區藥劑師,可以到訪以下社區藥房:

藥健同心聖雅各福群會社區藥房🏥

地點︰北角英皇道383號9樓 (北角港鐵站B1出口)

查詢︰21168836

WhatsApp:59816947

https://wa.me/85259816947

 

參考資料:

Hong Kong Allergy Association. https://www.allergyhk.org/

National Eczema Association. https://nationaleczema.org/eczema-emotional-wellness/

Drug Office. https://www.drugoffice.gov.hk/eps/do/tc/consumer/news_informations/dm_14.html/

Read More »